张某,男,72岁,2021年5月10日初诊
双耳持续性耳鸣2年余。
初诊:患者自诉2019年4月无诱因致双耳耳鸣,入夜加重。耳鸣呈持续性低调轰鸣音,不伴听力下降、耳心疼痛、双耳耳闷等症状,无鼻塞、咽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耳内镜检查示:鼓膜内陷。于当地医院行针灸、西药口服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赴国医堂外治中心就诊,刻下症见:耳内持续性低调轰鸣音,不伴听力下降、耳心疼痛、双耳耳闷等症状,无鼻塞、咽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饮食尚可、夜尿频、大便调、夜寐欠佳。
查体:神清,精神欠佳,双耳鼓膜标志不清,活动良,自发性眼震(-),双耳感音神经性聋曲线正常,无耳后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舌苔、脉象:舌红,苔少,脉沉细。
辨证分析:患者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肾精不能荣于两耳,肾阳不足以气化水液,致使双耳耳鸣低调持续,入夜加重,兼见精神欠佳,尿频,脉沉细,舌红少苔,四诊合参,属中医“耳鸣”之“肝肾不足证”。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本病多由素体不足,或久病、热病伤肾或劳损过度、耗损肾精,而导致耳窍失养,发为耳鸣。
治法:补肾益精,滋阴养血。
取穴:针:百会、神庭、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曲池、后溪、关元、中极、足三里、阴陵泉、太溪、太冲、陷谷、风池、安眠、肝俞、肾俞、命门、次髎、委中。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2021年5月17日复诊
患者自诉双耳耳内轰鸣音减轻,夜尿次数减少,睡眠时间较之前延长,未诉精神倦怠等症状;偶有五心烦热,入夜加重的情况,纳可、大便调、夜寐欠佳,舌红少苔,脉细。
查体:神清,精神可,双耳鼓膜标志清,活动良,自发性眼震(-),双耳感音神经性聋曲线正常,无耳后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取穴
针:百会,神庭,耳门,听会,翳风,风池,外关,曲池,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陷谷,肝俞,肾俞,命门,次髎,委中。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2021年5月20日复诊
患者自诉每于入夜时,双耳耳内偶有低调轰鸣音,无夜尿频多等症状,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的情况,纳尚可、大便调、夜寐尚可,舌红苔薄白,脉弦。
取穴:针:百会、印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合谷、曲池、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太冲、足临泣、肝俞、肾俞、命门。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复诊继针灸3次而瘥。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王华教授经过多年的理论总结、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 “双固一通”针灸法;对于耳鸣“肝肾不足证”患者,运用“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取关元、肾俞固护先天之本;足三里固护后天之本,以扶助机体正气,取合谷、曲池、太冲、听宫、外关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对于虚证耳鸣患者,多因肝肾不足,肾精不荣于耳所致,《诸病源候论》中载:“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宗脉则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此时患者肝肾亏损,发为耳鸣,治疗采用针灸并用,关元、肾俞、足三里用补法;合谷、曲池、太冲、听宫、外关等穴补泻兼施,诸穴合用,补肝肾、益精髓、强筋骨、调冲任、以外治内,固本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