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女,52岁,2020年9月7日初诊
患者头部震颤3月。
初诊:患者2020年6月无明显诱因致头部震颤,难以自制,情绪紧张时加重,伴有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无肢体僵硬,行动迟缓,嗅觉减退等不适。患者3月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予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赴国医堂外治中心就诊,刻下症见:患者头部震颤,情绪紧张时加剧,面色苍白,身困乏力;无肢体僵硬,行动迟缓,嗅觉减退,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无其他基础疾病。
查体:神清,精神倦怠,头部无压痛、反跳痛,位置试验(-),甩头试验(-),共济运动及脑膜刺激征均为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舌苔、脉象: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辨证分析:患者症见头部震颤,难以自制,面色苍白,身困乏力,此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风为阳邪,善动不居,易袭阳位,因而发为头部震颤,舌淡红少苔,脉细弱,四诊合参,属中医“颤证”之“气血亏虚证”,本病多由气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亏虚,以致虚风内动,上扰头面,而发生本病。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镇痉。
取穴:针:百会、头维、神庭、合谷、曲池、中脘、脾俞、心俞、肾俞、颈夹脊、风府、风市、太溪、太冲、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血海。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2020年9月17日复诊
患者诉头部震颤频率减轻,精神紧张时加重,未诉颈部疼痛症状。仍有偶感疲惫的情况,饮食尚可、夜寐尚可,二便调,无其他不适,舌淡红,少苔,脉细。
查体:神清,精神可,位置试验(-),甩头试验(-),共济运动及脑膜刺激征均为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方药:
黄芪12g 党参12g 熟地15g 当归10g
川芎10g 芍药10g 山茱萸10g 山药12g
茯苓12g 泽泻10g 牡丹皮10g 钩藤12g
菊花6g 炙甘草10g
× 柒付(日两次,饭后温服)
方义:本方以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为主方,补血养阴,和血调经;兼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滋阴补肾,益精填髓,用于治疗患者气血阴阳俱虚所致虚风内动,风扰头面所致震颤;黄芪,党参补气健脾,生津养血;钩藤,菊花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补气养血,滋阴熄风之功,内风得除,气血得充,经脉得养,“颤证”乃愈。
取穴
针:百会、头维、神庭、合谷、曲池、内关、神门、中脘、肺俞、肝俞、肾俞、安眠、风府、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灸:足三里、关元、肾俞。
2020年10月7日复诊
患者诉近日每于精神紧张时偶有头部震颤,此外未见头部震颤等症状。未诉偶感疲惫等症状,饮食尚可、夜寐尚可,二便调,无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查体:神清,精神可,位置试验(-),甩头试验(-),共济运动及脑膜刺激征均为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取穴
针:百会、头维、神庭、合谷、曲池、内关、肺俞、肝俞、肾俞、风府、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复诊继针灸2次而瘥。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王华教授经过多年的理论总结、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双固一通”针灸法;对于颤证“气血亏虚证”患者,运用“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取关元、肾俞穴顾护先天之本;取足三里固护后天之本,以扶助正气;治疗采用针灸并用,对于病程日久,气血亏虚所致的颤证患者,此时患者气血阴阳俱虚,五脏俱虚,取关元、肺俞、肾俞、足三里以固护先、后天之本,扶助正气;取风府、合谷、曲池、太冲以行气活血、疏风通络。治疗采用针灸并用,关元、肾俞、足三里用补法;曲池、合谷、太冲、风府等穴补泻兼施,诸穴合用,补气血,通经脉,强脏腑,止痉搐,以达补气养血,息风止痉,标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