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某,女,64岁,2021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反复咳嗽咳痰30年。
初诊:患者诉30年前因工作环境寒冷潮湿诱发咳嗽,咳痰等症,咳无规律,阵发性发作,咽中有白色粘液痰,不易咳出,伴心下痞满,咳出痰则痞满有缓解,无发热、胸痛、咽痛、盗汗等不适,2020.12.19于武汉同济医院就诊,查肺部CT显示:左肺舌叶条索影,双肺散在微小结节,部分呈毛玻璃样变,自行口服消炎药(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赴国医堂外治中心就诊。刻下症见:患者频繁咳嗽,咳无定时,咳吐白色粘痰,痰出则咳嗽稍缓,伴心下痞满,无发热、胸痛、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盗汗、食欲不振、大便调、夜尿多、夜寐差。
查体:神清,精神倦怠,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咽未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胸部两侧呼吸运动对称,两侧语颤对称,两肺叩诊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音延长,两肺上部可闻及干性啰音,两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舌苔、脉象:舌灰暗,苔厚腻,脉滑数。
辩证分析:患者因感受湿邪,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蕴阻,兼见舌质灰暗,苔厚腻,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咳嗽”之“痰湿蕴肺证”。本病多因外邪袭肺,肺宣降失常,肺不布津,久之水液停聚而为痰湿;脾气虚输布失司,水湿凝聚为痰,上贮于肺;或久咳伤肺,肺输布水液功能减弱,聚湿成疾。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取穴:针:廉泉、天突、中府、膻中、中脘、天枢、关元、子宫、列缺、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肺俞、风门、风府、脾俞、肾俞、次髎、秩边。
灸:关元、足三里。
2021年11月4日复诊
患者诉咳嗽频率有下降,心下痞满感较之前减轻,夜尿次数较之前减少,仍有喉中痰多,夜寐易醒等症状,余无明显不适,纳可,大便调,舌红,苔厚腻,脉弦滑。
查体:神清,精神可,胸部两侧呼吸运动对称,两侧语颤对称,两肺叩诊呈清音。两肺呼吸音正常,两肺上部未闻及干湿啰音,两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取穴
针:百会、神庭、安眠、风池、廉泉、天突、中府、膻中、中脘、天枢、内关、神门、关元、子宫、列缺、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肺俞、风门、脾俞、肾俞、次髎、秩边。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2021年11月8日复诊
患者诉咳嗽频率下降,自感喉中痰液减少,未诉心下痞满、食欲不振等症,仍有夜寐易醒等症状,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
查体:神清,精神可,胸部两侧呼吸运动对称,两侧语颤对称,两肺叩诊呈清音。两肺呼吸音正常,两肺上下部未闻及干湿啰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方药:
黄芪12g 太子参12g 党参10g 肉桂6g
干姜6g 莱菔子10g 白芥子10g 紫苏子10g
射干6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杏仁6g
茯苓10g 白术10g 川贝母10g 炙甘草6g
× 柒付(日两次,饭后温服)
方义:本方以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为主方,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用于痰阻气逆所致咳嗽喘逆,胸脘痞闷,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太子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肉桂,干姜补火助阳,温通血脉;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杏仁,川贝母祛痰止咳,润肠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化痰止咳之效,痰湿得除,“咳嗽”乃愈。
取穴
针:百会、神庭、安眠、风府、风池、廉泉、天突、中府、膻中、中脘、天枢、内关、神门、关元、子宫、列缺、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肺俞、脾俞、肾俞、次髎、秩边、委中。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复诊继针灸3次而瘥。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王华教授经过多年的理论总结、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双固一通”针灸法;对于咳嗽“痰湿蕴肺证”患者,运用“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取关元、肾俞固护先天之本;取足三里固护后天,以固护正气;取丰隆以利湿化痰,行气散结。治疗采用针灸并用,关元、足三里用补法;丰隆用泻法。对于反复喘咳,经久不愈者,此时患者肺脏虚弱,阴伤气耗,取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以补气养阴;取天突、膻中、中府以宣降肺气;取风门、风府以解表散邪;取内关、神门以养心安神。治疗采用针灸并用,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风府、风门、阴陵泉、丰隆等穴补泻兼施,补肺气、化痰湿、通经络、行气血、以达行气化痰,标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