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风寒袭表证)

22-11-11 08:26  点击:[]

骆某,男,34岁,2021年12月16日初诊

患者右侧口眼歪斜1月余。

初诊:患者诉2021年10月31日因晚上骑车吹风受凉后出现右侧口眼歪斜,伴吃饭夹食,漱口漏水,鼓腮漏气,舌体麻木,味觉减退,无头痛头昏、胸闷心慌等不适,遂至同济医院和湖北省中医院就诊,行颅脑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维生素B1、甲钴胺肌肉注射、红外线、微波、烫熨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国医堂外治中心就诊,刻下症见:右侧口眼歪斜,伴吃饭夹食,漱口漏水,鼓腮漏气,舌体麻木,味觉减退,身重乏力;无头昏、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饮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差。

查体神清,精神可,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乏力(++),右侧鼻唇沟浅(++),右侧示齿不全(+++),眼泪增多;无听觉异常,无耳后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舌苔、脉象:舌淡红,苔白,脉浮。

辨证分析:患者因劳累受凉后,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犯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部肌肉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四诊合参,属中医“面瘫”之“风寒证”。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

固本祛风,散寒通络。

取穴针:神庭、印堂、阳白(右)、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右)、承泣(右)、四白(右)、太阳(右)、下关(右)、翳风、巨髎(右)、颧髎(右)、听宫、地仓、人中、颊车(右)、大迎(右)、承浆、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列缺、曲池、关元、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内庭、合谷、百会、风府、风池、安眠、内关、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太溪。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2021年12月30日复诊

患者右侧口眼歪斜较前好转,未诉舌体麻木,但仍有眼泪增多、漱口漏水、鼓腮漏气的症状;偶有腹胀、胃反酸的情况,饮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尚可。舌红,苔薄白,脉滑。

查体:神清精神可,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乏力(+),右侧鼻唇沟浅(+),右示齿不全(+),无听觉异常,无耳后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方药

白附子6g 白僵蚕10g 全蝎6g 地龙10g

法半夏10g 枳实10g 陈皮6g 白术10g

苍术10g 茯苓12g 丹参10g 怀牛膝10g

杜仲10g 白芷6g 炙甘草6g

× 柒付(日两次,饭后温服)

方义:本方以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为主方,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用于治疗风中患者头面部经络,口眼歪斜。外加地龙加强其通经活络之功效;法半夏、枳实、陈皮、茯苓、苍术除胀和胃,燥湿化痰;丹参活血通络,除烦安神;怀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白芷祛风燥湿,解表散寒,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取穴

针:神庭、印堂、阳白(右)、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右)、承泣(右)、四白(右)、太阳(右)、下关(右)、翳风、巨髎(右)、颧髎(右)、听宫、地仓、颊车(右)、大迎(右)、承浆、列缺、曲池、关元、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内庭、合谷、百会、风府、风池、安眠、内关、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太溪。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2022年1月6日复诊

患者右眼闭合已正常,右脸鼓腮无漏气;无吃饭夹食、无漱口漏水的情况,无眼泪增多、舌体麻木的症状;纳可,二便调,夜寐尚可。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查体:神清精神可,右眼闭合正常,右侧额纹正常,右侧鼻唇沟正常,右示齿正常,无听觉异常,无耳后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取穴针:阳白(右)、四白(右)、迎香(右)、翳风(右)、牵正(右)、地仓(右)、颊车(右)、承浆、合谷、曲池、天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内庭、风池、风门、内关、肝俞、脾俞。

灸:关元、足三里、肾俞。

复诊针灸5而瘥。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王华教授经过多年的理论总结、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双固一通”针灸法;对于面瘫风寒证患者,运用“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取关元、足三里固护先天、后天以固护正气,取曲池以祛风通络。治疗采用针灸并用,关元、足三里用补法、曲池用泻法。对于顽固性面瘫患者,久治不愈,此时患者正气亏虚,久病入络,取关元、肾俞、足三里以固护正气,取曲池、合谷、阳白等穴以活血通络。治疗采用针灸并用,关元、肾俞、足三里用补法,曲池、合谷、阳白等穴用泻法,诸穴合用,以外治内,固本祛邪,标本兼治。

上一条:咳嗽(痰湿蕴肺证) 下一条:乳癖(肝郁气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