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在同一科研平台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实验室
他们将兴趣爱好与立志科研相融
互相陪伴 共同努力
毕业季组团“上岸”
分别被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病毒研究所)、暨南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
他们就是基础医学院
2020级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本科生
何祥兴、杨婷婷、时鑫鑫、曾宇腾
四位同学合影(从左至右为时鑫鑫、曾宇腾、杨婷婷、何祥兴)
四位同学所获荣誉证书展示
“导师引路,帮我打开科研大门”
为让有志于学术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科研训练环境,基础医学院为每名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开展教研室与班级结对育人活动,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把本科生当作研究生来培养,通过导师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拓展科研视野、树立学术志趣,构建教学相长的学术共同体。
杨婷婷还记得,自己大二刚进入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实验室时,也曾陷入困惑与迷茫:是否能做到一边复习考研,一边完成科研任务?两年下来,让她坚持科研的是导师张麟副研究员的倾囊相授。“要破除畏难心理,把学习、科研和未来专业目标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麟副研究员的话让杨婷婷坚定了信心。
杨婷婷的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分析,需要对大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张麟副研究员建议,考研复习也要像做临床数据分析一样,把握住分析主线,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将厚厚的专业书和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在张麟副研究员的引导下,杨婷婷逐渐掌握正确的科研和备考节奏,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杨婷婷整理的考研复习笔记
“科研让我提前锁定自己的未来”
“在开展科研实验时,陈会敏教授为我们讲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让我们知道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生物医药领域感兴趣的何祥兴大二加入实验室,在陈会敏教授的建议下,他在扎实学好课程知识的同时,自学R语言、Python等计算机编程技术,逐渐成为了课题组的技术骨干,并参与发表了肿瘤潜在标志物开发的学术论文。
通过扎实的科研训练和积累,在实验室老师的鼓励下,大三上学期,何祥兴便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病毒所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围绕高致病病毒相关前沿科学问题,提前锁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展是每位科研工作者的目标。暑假,陈会敏教授作为学校“科技副总”,带着何祥兴、杨婷婷赴黄冈英山走访企业,开展药食同源为核心原料的大健康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希望鼓励大家将所学应用于产业,促进成果转化,同时也想带着孩子们散散心。”陈会敏教授说。
同学们跟随陈会敏教授赴英山开展调研活动
“每天最早到实验室,只为圆‘考研梦’”
早在大一入学的专业教育时,曾宇腾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希望自己能像研究生学长学姐一样开展科研实验,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作贡献,这是他参与科研实验的动力。
大二时,在学业导师夏慧的推荐下,曾宇腾进入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实验室进行实习研究工作。每天早上,他都最早到实验室,在完成课题实验进度安排后,便待在实验室复习备考,直至深夜才离开。他说,为了圆“考研梦”,一切努力都值得。
他的刻苦,实验室的老师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老师们主动承担起了“后勤保障”工作,为同学们添置了书桌、书架、文具等物品,还贴心准备了绿植,帮助大家调适心情。曾宇腾记得,考研前夕,实验室老师和同学们在群里为备考同学加油打气,让大家特别感动。“在实验室和大家共同奋斗的日子,是我一生的宝藏。”
实验室师生为考研同学加油打气
“有实验室作‘后盾’,感觉很安心”
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四位同学都成功入围了复试。由于缺少面试和答辩经验,大家都犯了难。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老师和学长学姐便充当起“面试官”的角色,为四位同学组织了一场模拟面试,帮助同学们熟悉了真实面试的流程和节奏,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
四位同学跟随实验室学长学姐学习
“老师,复试时面试老师问了我关于肺纤维化造模的机制问题,这正是您前几天模拟面试时问过的,我在模拟面试后就去查了相关文献,今天面试时回答得很流畅!”面试后,时鑫鑫激动地向老师打电话报喜。在他看来,实验室的每位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同学们支持,更在成长路上为他们指明方向,助力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考研之路虽然艰辛,但小伙伴之间的陪伴与鼓励,也给了我走完全程的坚定信心”。时鑫鑫说,学习不应孤军奋战,而是要与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交流中共同进步。2023年11月备考冲刺时,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何祥兴倍感疲惫,在时鑫鑫的鼓励下,他坚持背完所有的复习资料。大家约定,备考期间每天日落时到基础楼一起背书,交流经验。这份同窗情谊,也将伴随他们成长。
考研结束后,时鑫鑫积极参与到陈会敏教授《生物化学》课程智能教学案例资料收集工作中,将同学们的学习反馈信息录入网络教学平台。他说:“在实验平台参与科教活动,不仅培养了我们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合理假设和解决方案。陈老师的课堂拓展了我的知识面,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真谛,激发了我学习的乐趣。”
自2018年以来,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实验室学生考研“上岸率”达100%,8名同学升学至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实验平台负责人陈会敏教授说:“除了同学们自身努力外,好的科研学习氛围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希望同学们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在更广阔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验中互相合作
在备考路上互相鼓励
坚持目标 追求卓越
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梦想
祝同学们在更广阔的平台
继续为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