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提出9个方面33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湖北中医药大学官微推出“《若干举措》中的任务清单”系列报道,通过“文件提要+微镜头”,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示各单位深化改革、实干争先的好经验、好做法。
文件提要
《若干举措》二“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出:
●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当前,智慧教育进入新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学校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重塑教学场景、深化课程思政、推动“慕课出海”等举措,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基础。
微镜头
构建“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四梁八柱
建设500个优质课堂,新增2000学时线上教学资源;遴选100门示范引领型优质课程,力争获批5-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打造涵盖中医药国际化双语课程、智慧课程、特色微课的特色课程矩阵,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推动“慕课出海”;……
新学期伊始,在黄家湖校区明德楼一楼会议室,一场关于课程质量提升工作的专题会正在举行。现场,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围绕学校“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展开交流研讨。
“课程质量提升计划”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抓手,以“分类建设、示范引领、技术赋能”为思路,旨在通过系统化设计、项目化推进,打造具有荆楚特色、时珍精神中医药课程矩阵。
为细化优质课堂、优质课程等建设标准及评分,强化示范辐射与结果运用,教务处先后会同人事处、科发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广泛征求师生医护员工意见建议,历经五次修改审读,最终形成实施方案,为课程质量提升筑牢了四梁八柱。
“一院一策”推动改革落地
学院和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各学院结合课程建设实际,对照工作目标和内容制定学院课程质量提升实施方案、课程质量提升工作任务表等。教务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一院一策”精准指导,推动课程建设向基层延伸。改革过程中,特色亮点不断涌现。
中医学院在“时珍国医班”试点中,围绕临床实际案例精心设计“问题链”,同时启动“中医经典课程群”录课计划。学生需自主查阅经典文献、分析病例特征、拟定诊疗方案,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运用中医AI辅助诊断系统,设计“病案导入-模拟诊疗-AI验证-教师点评”四步教学法,实现中医诊断思维拓展与精准治疗临床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两个结合”,围绕构建中医药特色“大思政”育人体系,积极培育荆楚特色智慧课程,通过开展教学竞赛等方式,全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
多维发力共绘育人新图景
“大家点击进入AI工作台,可以依托AI学情分析优化思政教学设计……”5月29日至30日,教务处联合超星集团湖北分公司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创新与智慧课程培育工作坊。全校各教学学院相关负责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骨干教师等参加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助力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课程,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录制线上学习资源,强化数字化教学工具与场景应用;同时对学校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智慧升级,探索新型教学范式,推动特色课程矩阵建设走深走实。
针灸骨伤学院在“针刀医学”示范公开课采用“案例导入-分组实操-跨教研室研讨”模式,利用3D解剖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立体的解剖结构展示;设立实验室开放日;邀请康复医学、影像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研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依托产业学院和微专业建设,录制优质特色微课视频。药学院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搭建“虚拟仿真+实景实训”产教融合课程平台,展示药品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环节等过程,提供虚拟环境供学生沉浸式演练,实现理论学习、虚拟训练与实践实训的无缝对接,显著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
随着课程建设改革推进,积极变化在校园中悄然发生。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2024级中西医结合5+3班郑卿说:“小组讨论中,我们分析病案、制定方案,通过AI系统实时验证诊断思路,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我增强了成就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樊讯教授表示:“课程改革推进让我看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可能,我会主动在课堂上设计‘临床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相长的过程让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