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工 |  校友 |  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谋划2025】⑨|改革·大家谈: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 17:30     作者:     来源:      阅读:[]     编辑:胡丹萍 陈依

本网讯 “谋划2025”专栏本期“改革·大家谈”聚焦改革举措二: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发展规划处: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攻坚突破为核心,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学科传承创新发展的特色优势,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系统性重塑重点学科建设布局和结构。

一是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攻坚突破。围绕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遴选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强化“学校主导、学院主抓、学科主建”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机制,坚持定期调度学科在“构建大平台”“汇聚大学者”“培育大成果”等方面建设进展。以服务战略需求为导向,凝练调整学科学术方向,加强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学科临床服务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以强化学术创新为核心,聚焦老年医学研究领域,集中精力实现重点突破,培育有影响力成果;以推进人才培养“大逻辑”转变为基础,全面深化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产业结合,共同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为主干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面向突破性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布局,根据国家急需关键技术领域学科方向,动态培育建设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完善以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为主体的中医药学科建设体系。坚持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完善医工、医农、医文、医信、医体等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校级重点交叉学科和重点学科群建设,培育省级特色优势学科(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交叉创新学科增长点。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部署要求,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布局,增设适应大健康产业需求的专业建设点,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招生专业。

三是持续推进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培训制度,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学科监测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量化学科评价指标,编制各级重点学科建设年度目标任务清单,常态化推进落实;健全学科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动态监测分析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点,编制学科发展水平数据报告,通报学科建设进展;强化信息化赋能学科动态监测评价,做好同行业同类学科对标评价,差异化建设提升学科影响力;加强学科建设能力培训,健全学科建设奖励约束机制,提升学科建设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学科建设项目化管理,加强建设资金引导,完善学科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教务处:一是围绕如何培养“注重经典传承、注重临床结合、注重创新实践”的中医药人才,持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二是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举措。三是深化荆楚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有效衔接的一体化贯通拔尖创新育人体系。以办好“时珍国医班”“时珍国药班”为抓手,持续凝练和培育具有时珍标识的特色人才培养成果。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不低于 20% 的专业调整比例,定期开展专业监测评估,动态调整专业。四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教师团队。利用知识图谱和AI课堂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建立创新主编遴选和编写团队机制,完善教材审核与评价机制,争取各类教材主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健全实践基地、临床教学基地考核体系,开展在校生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和毕业生临床实操考核,强化经典传承和临床实践。培育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推进跨学科、跨院系、跨校区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特色微课。五是构建多维度、全过程、动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邀请教师、学生、督导专家共同参与,健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见习实习等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定期开展评教评学及满意度调查,动态监控与提高教学质量。六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加大海外游学计划投入,扩增项目指标。

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将从五个维度推进改革,推动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筑牢学科发展根基,推进学位点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秉持“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的理念,完善学位点建设与考评指标体系,开展下一轮学位点培育培优。开展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高标准推进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凝聚优势特色,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学位点综合竞争力。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质量内涵。实施“优才计划”,合理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健全“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构建生源评价标准和多元化选拔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协同培养。健全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机制,推进“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研究生工作站评价考核体系,培育建设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三是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依据培养目标施行分类选聘,加强临床型导师和产业导师建设力度。持续举办“时珍导师大讲堂”等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坚持开展“一培两讲一讨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进一步完善导师考核管理方案以及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导学关系。

四是激发科研创新动能,成果产出提质提效。充分依托湖北时珍实验室等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政策引导,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深度参与各类科研及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并积极争取资金对高水平学科竞赛、高水平论文发表进行培育与扶持。持续优化服务水平,为全校研究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

五是融汇学科课程体系,推动教学资源升级。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前沿学科课程,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课程体系构建。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高水平教材,融入前沿学科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等,打造中医药特色精品教材。提升运用数智技术提高管理效能的能力,升级优化研究生在线教学平台、招生系统、导师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数智化平台和系统数智化建设,开展数智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和信息系统新功能培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培养全流程各要素。

教师发展中心:按照以培促教、以研促教、以赛促教工作思路,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进一步夯实成长引航、发展助航、名师领航、扬帆远航“四航体系”,重点开展OBE理念和教师数字素养专题培训,促进“学为中心,教为主导”理念在教学全流程、各环节落实,引导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做好教医研一体化发展相关工作,重点开展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开展有组织的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配合相关单位,围绕李时珍老年病学术思想开展教学研究、李时珍养生文化开展教师培训、挖掘时珍元素开展教学竞赛,落实湖北时珍实验室建设相关工作。组织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围绕高水平教学成果继续开展破冰行动、高水平教师团队继续实施攻坚计划,做好“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工作。广泛宣传动员教职工参与教学研究,通过提供咨询服务与专题培训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教研水平和研究质量。三是邀请名师指点,指导教师教学竞赛取得新突破。以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更好地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集中开展专家“一对一”培训辅导,通过反复演练和打磨,帮助参赛团队提升比赛水平,力争国家级教育教学竞赛奖励取得突破。

学生工作部:以“吸引优质生源、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提升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为总体思路,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共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共商共建共享体系。围绕生源基地建设、招生宣传服务、人才需求预测与预警、生源结构优化、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就业服务体系、第三方跟踪评价、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学生和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打通堵点,完善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继续教育学院:推进继续教育提质扩容,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管理,提质扩容。举办校外教学点管理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促进校外教学点科学规范管理。探索建立继续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省外教学点数量,申报新增招生专业,确保2025年成教招生人数稳中有增。加强同等学力申硕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实现闭环管理。二是需求导向,特色发展。深化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衔接,服务终身学习需求。持续在中医专病专科诊疗技术、中医康养技术、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方面开展特色培训,契合银发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中医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价值实现。三是挖掘资源,拓展市场。充分挖掘学校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加强教学平台数字化建设。围绕“中医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展新的培训项目,促进社会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上一条:【谋划2025】⑩|改革·大家谈:深化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下一条:王忠林出席全省教育大会 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