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1日,中共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围绕九个方面部署具体改革举措。校园网“谋划2025”专栏推出“改革·大家谈”专题,刊发部门、学院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结合工作实际亮目标、谈思路、说举措,汇聚改革发展智慧力量,聚力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期“改革·大家谈”主题为改革举措一: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提升立德树人能力。
学生工作部: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工作部将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系统化推进,以“大思政”建设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格局,强化“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通过多维赋能、特色创新和机制保障,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大思政”建设为核心,筑牢思想育人根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线,深化“三进”工作创新,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融入第二课堂。依托“大思政课-新时代共同成长工程”,实施领导干部“五个一”行动、校领导讲授“开学第一课”等品牌活动,打造“理论+实践”双轨联动的思政教育场景。同步推进思想动态研判机制,通过定期调研、专题座谈和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动态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形成“需求导向-靶向供给-效果反馈”闭环管理。
二是以“三全育人”体系为框架,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围绕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维度,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长效机制。重点强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通过“16学时+”分层培训体系、辅导员工作室孵化和“最美辅导员”选树,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结构优的辅导员队伍。同时,整合网络育人矩阵资源,建设“中医药+思政”融媒体平台,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浸润式”育人空间,推动思政教育从“云端”到“身边”的无缝衔接。
三是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深化中医药特色育人实践。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顶层设计。强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中医药种植实践-社区志愿服务-中医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路径,将岐黄文化、中医经典研习融入日常劳动教育。依托中医学科优势,创新“心理健康+医学教育”融合机制,建立中医特色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开发“情志调适”“穴位按摩”等中医心理干预技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医学资源的双向赋能。
四是以“品牌建设”为驱动,提升育人成效显示度。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深挖中医药文化育人内涵,打造“杏林讲堂”“书香校园”等特色品牌。强化科研育人实践载体建设,推动学生参与中医药科研攻关项目,以“时珍国医班”“时珍国药班”“时珍拔尖班”为载体,构建“师承教育+双创实践”融合模式。通过常态化开展中医义诊、社区健康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大医精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时代性、感召力和中医药辨识度。
学生工作部将通过思想引领、体系重构、特色强化和机制保障协同发力,着力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时代铸魂育人生态,为培养“厚德精业、守正创新”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是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教学学院常态化对接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二是结合“教学大练兵”和“示范公开课”,推广优秀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案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是推进中医药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收集整理案例并组织评审,汇编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集。四是建强建优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五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建设,加强与各教育平台和权威出版社的合作,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案例库的申报与建设工作。
体育健康学院:坚持以“中医理论”为科学内核,构建以大众体育筑基+特色体育铸魂,覆盖“活动-研究-服务”全链条的中医药特色体育育人体系。一是加强专家智库建设。组建“体医融合导师团”,包括传统体育组、运动康复组、中医体质组、营养指导组、心理调适组。二是构建特色活动体系。打造中医功法兴趣组、中医功法研习社、节气运动养生工坊“3+N”分层俱乐部,培育个性化、特色化、趣味化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中医体质+”主题赛事,举办体质分型运动会、“运动养生”创意赛等活动。坚持“零成本”日常锻炼,推行“校园跑”“宿舍微空间训练”。三是推进学理研究深化。通过实证研究、教学工具创新等,构建“体质-运动”数据库,开发“中医运动处方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