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药学院刘义飞教授:过去的一年,学校深化改革,成功举办了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暨全国老年病多学科交叉学术会议,相关科研平台、教育资源与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迎来了全新局面,书写了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作为中药资源研究领域一线科研工作者,将认真学习和领悟学校党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在新的一年里继续立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担当投入到工作中,继续推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到中药产业服务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联合校内外专家团队和研究院所,积极推动中药多组学研究大团队、大平台建设,协力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前沿先进技术赋能中医药发展。积极落实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技发展双协同。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检验学院李颖教授: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教研融合是核心驱动力之一。作为一名从事微纳生物传感与分析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我深刻认识到,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诊疗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尤其是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培养既具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又具备现代生物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医教研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医院、科研机构等紧密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共享,让学生参与前沿技术的科研实践,提升其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中医药学科深度融合,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师生医护员工临床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我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必将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重要人才计划、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药学院许康教授:作为药学院中药炮制教研室的教师,我深入学习了学校党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深化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化开放办学体系拓展,提升协同发展能力”等方面内容,深感意义重大、责任在肩。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实际应用需求,构建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我将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药炮制领域的创新与应用,致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中药炮制技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中药炮制技术的科技支撑能力,为中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国际化交流和合作是提升中药炮制学科协同发展能力的关键。我将不断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广中药炮制技术和研究成果,提升中药炮制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湖北省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药学院苟君波教授:学校党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对未来科研工作充满信心。在众多改革举措中,我特别关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相关内容,将带领本草合成生物学团队从以下方面落实全会精神。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大需求,以药用植物活性物质的绿色制造为切入点,系统开展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力争在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积极参与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团队。依托学校现有科研平台,积极申报和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以“用”为导向的中医药研究高地。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本草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青年人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提升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为学校科研实力提升贡献力量。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加强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聚焦中药大健康产品、功能食品开发等领域,通过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服务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检验学院李玉桃教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深入学习《中共湖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等文件精神后,我深刻认识到纳米生物传感技术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学校深化科研机制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将当前国际纳米生物传感技术优势与中医药理论体系深度融合,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我所在的科研团队将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继续坚持“纳米+中医药”,做出有特色、有辨识度的工作;继续坚持针灸传感研究,力争在针灸治病机制研究上有所突破。团队目前正在积极开发便携式针灸传感检测装置,第一代样机已经基本成型,正在进行各项检测性能调试。未来团队将整合微流控芯片、柔性电子皮肤可穿戴技术等,让针灸传感的研究工作走向更高的国际舞台。
中医学院博士后叶利春: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对中药学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中药学蕴含丰富的传统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成果,以满足现代健康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一是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我们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要在研究初期就考虑市场需求,与临床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紧密合作,确保研究方向符合实际应用。如在新药研发中,实时反馈市场需求与临床数据,以指导研究方向,提升成果转化率。二是中药学的科研创新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药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中药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药学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智慧,而生物学的进步则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生物机制解析手段,信息学的应用使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成为可能,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潜在的新药物和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融合,打破传统研究的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要以“用”为导向,积极推动中药学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医学院博士后谌子诺:学校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五大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守正创新、需求导向、系统推进、特色引领,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让我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有了清晰的目标与指引。我深刻认识到,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未来应积极引入中医药科研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科研实践中,我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中医药临床问题和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中医药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深入学习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精神,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此外,医教研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将积极与临床医师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入挖掘中医药特色文化内涵,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针灸骨伤学院博士后李亚楠:学校党委二届五次全会提出深化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让我深有体会。在博士后阶段的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现代基础研究必须与实际应用结合才能发挥更大价值。因此,我也开始尝试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能够解决现实临床问题的科研切入点。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样需要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学校提出“有组织科研赋能转型升级”正是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走向临床、走向市场。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总之,深化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我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针灸骨伤学院博士后刘武:我深入学习学校党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到深化医教研融合发展改革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立足“临床问题导向、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应用反哺”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在改革实践中完善“临床成果科研转化”的量化评价体系,建立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优化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分配机制。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我将持续聚焦针灸技术标准化研究,重点开展“电针对膝骨关节炎神经免疫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疗方案。在临床需求中锚定方向,在数字变革中创新方法,在机制优化中释放动能。通过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推动针灸学科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学校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针灸人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