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公示了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审结果,由基础医学院陈会敏教授领衔的《生物化学》课程智能教学案例获大赛一等奖,实现我校参加该项赛事的新突破。课程上线楚课联盟网络教学平台以来浏览量达750多万,每周发布课程活动数近2万个,累计互动次数近5万次……亮眼数据的背后,这门课程藏着怎样的魅力?
《生物化学》是学校中医药各相关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零散繁多,知识体系庞杂。面临数字化时代机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化教学改革,通过科学的知识结构组织和智能化教学辅助,探索开展精准分层教学,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更高阶更深度地学习”,这是陈会敏教授和团队基于AI构建课程知识图谱、引入AI助教的初衷。
4月22日,校园网记者实地探访了《生物化学》课堂。“老师,我想报名分享血浆脂蛋白代谢的预习成果”“我可以试一试讲化学渗透学说,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前,陈会敏教授就陆续收到信息,学生利用知识图谱AI技术进行预习后,主动报名第二天课上分享预习成果。“血脂高了会导致哪些疾病?”课上,陈会敏教授在线上平台发布主题讨论后,不到5分钟,已有50余名同学参与讨论。记者看到,平台后台中,除了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情况,近7日在线学习人数、章节学习次数、平均完成进度、自测答题等数据一目了然。陈会敏教授介绍,课程知识图谱能基于个体差异,持续跟踪学生学习状态、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需求,可以按图索骥,定义个性化学习路径,获取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并向AI助教随时提问、参与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参与度。
每次课前,陈会敏教授都会根据学生自主线上学习数据诊断学情,制定教学计划。课上,通过互动交流等,有机嵌入课程思政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坚定中医药自信和专业自信。如讲授核酸化学章节时,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校友陈士林教授创建DNA条形码鉴定中药这一研究前沿导入,结合学生汇报线上预习成果,重点阐释核酸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等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研讨;随后,围绕“运用核酸化学技术和条形码技术设计西洋参和生晒参鉴别方案”开展知识运用,并呼唤AI助教,人机互动,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修订。教学形式广受好评的同时,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展现知识关系网络,从教学资源、知识体系、问题体系等多个维度,围绕课程章节和知识点,系统梳理知识点121个、教学资源1717个、拓展资源78个,并标注重点、难点、知识关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课程知识。
“重构教学内容是建设知识图谱的关键”,陈会敏教授说,团队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经过反复研讨,结合中医药课程思政、临床案例、前沿进展、生物信息,开展生物化学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进行知识脉络的解构与关联。课程知识图谱2023年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线。“知识图谱中所有内容都是老师们一个字一个字录入的。每位老师负责各自擅长的章节,录课、搭建题库、构建知识关联……”团队夏慧老师介绍,从70后、80后到新进90后教师,教研室齐心协力、全员参与。“结合最新前沿信息,我们还在持续更新完善课程知识图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同学们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这学期,团队引入AI助教,录入64万字数字教材及1500余道习题、137篇拓展资料,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和答疑服务,还能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智慧教学的方式,我的学习收获特别大!”2022级中药制药1班喻小琴对《生物化学》课程中运用智慧教学技术的实际效果颇为满意。2022级中药制药2班李振宇说,“图谱模式对复习太有效了,原本半个小时的复习,现在对着图谱5分钟搞定,时间成本降低后还能让我多次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AI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速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新业态,推动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目前,各类研讨型、传统型智慧教室,语言智慧教室,MPA智慧教室,微格教室,录播教室等已在校内广泛使用。在线教学平台与数字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上,教师们通过多屏互动、课程录制、资源共享等,多措并举打造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学校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省试点高校。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广,正为课堂插上“智慧的翅膀”,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典型案例征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典型案例”专栏动态报道学校及各单位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资源保障等方面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凝聚迎评促建合力,奋力推动特色鲜明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欢迎您提供线索或赐稿,联系人:陈老师;联系电话:6889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