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建动态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5版中药人物专栏报道我校刘大会教授事迹

2022年05月12日 17:30  

本网讯 5月12日,中国中医药报5版“中药人物”专栏以《刘大会:将中药生态农业技术带往一线》为题,对我校药学院刘大会教授扎根中药材生产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奋进事迹做了详细报道。

以下为报道全文:

研制的国家标准获批准、主编的图书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研发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开年以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捷报频传。

在团队负责人刘大会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紧密围绕中药材原料“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需求,立足湖北中药材产业实际,以湖北道地药材为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品种选育、规范种植、采收与产地初加工、质量管理和综合利用等中药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平台,构建湖北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方法和技术体系,大力推进道地药材“优种、优境、优法”工作,实现中药材产品“优形、优质、优效”。

圆了中药教师梦

200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博连读的刘大会与湖北中医药大学陈科力教授团队展开合作,进行中药菊花研究。陈科力的渊博学识、务实作风和奋进精神,给刘大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医药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2007年,博士毕业的刘大会远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门从事中药资源和中药农业科研工作。其间,他从单位半脱产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了5年的中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进一步夯实提高了中药学基础知识和科研实践能力,并逐渐在中药资源和中药农业行业崭露头角。

在思乡之情和教书育人梦想的萦绕下,2016年,刘大会向湖北中医药大学提交求职申请,最终通过学校“高端人才计划”引进至药学院工作。到校后,刘大会充分发挥个人在农学、中药学等方面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特长,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中药生态农业”学科方向,组建了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

到校6年多来,刘大会入选“青年岐黄学者”,带领团队开展纵向课题20余项。在矢志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征程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将曾经的梦想慢慢变为现实。

刘大会的“拼”在团队中是出了名的。平时,他除了出差,不分节假日,几乎每天早上8点到药用植物园“转几圈”,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团队师生及园区工人师傅讨论当日工作计划及进度,指导大家开展实验。常常工作到深夜,他才离开办公室。

把论文写在田间

从湖北蕲春、通城,到广西、云南等地,多年来,刘大会以田间为课堂,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将先进技术带到了基层一线。

在云南省昭通市挂职天麻特产局副局长时,刘大会就下定决心要改变砍伐树木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天麻栽培模式。为此,他前往全国天麻种植基地考察,同天麻种植户和企业深入交流,基于仿生栽培原理,提出工厂化生产天麻共生蜜环菌人工菌棒代替传统砍树培养菌床(棒)来种植天麻。经过多年田间试验、技术改进及工厂小试、中试,终于发明了利用天麻共生蜜环菌人工菌棒种植天麻的方法和工厂化生产工艺,相关技术已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并联合企业进行了成果转化。

在湖北通城,刘大会指导药农以人工菌棒替代传统的砍树种植天麻,种植周期由原来两年缩短为一年,种植成本降低,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亩产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

蕲艾是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两个农产品核心品牌之一,由于蕲艾人工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上种源混乱、生产粗放、病虫害重,导致蕲艾种植产、质量低,艾农种植积极性较差。为推动蕲艾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团队建立了蕲艾“五改两促”轻简生态种植模式,即改春种为秋种、改栽苗为植根(茎)、改宽畦为窄垄、改化肥为配、改单茬为多茬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综合开发利用,较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3倍,出绒率提高20%以上,挥发油含量提高了30%以上,逐步实现蕲艾产业品种化、品质化、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相关种植技术被全国示范推广。

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专家,刘大会先后深入全国20余个省份300多个中药材生产县展开调研,为基层开展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200余次,培训技术员和农户数万人次。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工作考核中,团队承担的“黄冈综合试验站”工作在体系26个综合试验站中总成绩排名第一。

相关报道链接:

【中国中医药网】刘大会:将中药生态农业技术带往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