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特色优势与发展前景
2016-03-31 17:18  

湖北中医药大学 周安方

中医药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诊疗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 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

1.1 医学属性

⑴中医药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医学科学 中医药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并且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⑵中医药学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 ①中医药学不是经验医学:一般来说,经验医学没有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多凭实践经验进行诊疗,有时也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学有系统的、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因此不属于经验医学范畴。②中医药学属于理论医学:一般来说,理论医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其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诊疗。中医药学尽管有经验医学的成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了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因此属于理论医学范畴。

1.2 科学属性

⑴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科学 所谓原创性,就是前所未有的、最先发明的。所谓独创性,就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可见,原创与独创,存在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药学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前所未有的、最先发明的、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创造。因此,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科学,也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

⑵中医药学是系统的、先进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 中医药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病;其理论形成的基础并不完全是物质性质的人体,更重要的是作为生命整体的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因此,中医强调的“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生克制化,辨证论治,燮理阴阳”等,均是以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思想来研究认识人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所研究的人体对象始终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和关键作用,因为精神是人体最高层次的功能。它所要把握的不仅是机体的器官实体,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

中医药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治病,而是助人。它不一定都是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帮助人恢复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健身之目的。

1.3 时代属性

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而且是与时俱进的

⑴中医药学的传统医学特征 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自从其创立以来,就一直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医药的防治手段如中药、针刺、刺络、推拿、整脊、点穴、艾灸、拔罐、刮痧、药熏、药浴……等,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学具有传统医学特征。

⑵中医药学的与时俱进特征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医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汉代《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4倍;到了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华本草》收载药物8980种,又较《本草纲目》增加了4倍。

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创立六经辨证,解决了当时热性病的辨治问题;明清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在张仲景基础上又有发展,提出了戾气学说,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解决了新型瘟疫的辨治问题。近年来的SARS、H5N1的爆发流行,中医药也在其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医药学一直在不断现代化,一直在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中医药学具有与时俱进特征。

1.4 文化属性

⑴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医药学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把中医药作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繁荣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2 中医药学的社会贡献

2.1 构建了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因病机理论、辨证论治理论、五运六气理论、药性归经理论等,并以辩证法思想为其哲学基础。正是在这套系统、高深的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在临床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无可否认的治疗效果,保障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昌盛。

2.2 建立了医德规范

“医乃仁术”,集中表达了中医药学是关乎仁爱、仁慈和仁义的学问。历代名医都是推行仁术的典范,皆以“大庇苍生”、“普救含灵”、“大济蒸人”、“普济黔首”、“以其术仁其民,使无夭札”为己任,终生不渝,从不废弃,从而成为中医药之优良传统,世代相承,流传不息。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仁爱救人、淡泊名利、博采众长、谦和谨慎”的职业道德规范。

2.3 拯救了无数患者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出现重大疫情,民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之时,都是中医药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

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爆发,死亡率很高。张仲景的族人十年间就死了三分之二。身为医生的张仲景,在临床第一线救死扶伤,潜心研究发病规律,在继承《黄帝内经》和博采众方的基础上,终于摸索出伤寒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剂,从而解决了伤寒的治疗难题。

明代从永乐到崇祯年间,中国多次发生大疫,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辨治,收效不大。吴又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因为“今病”不是伤寒,而是一种从人的口鼻而入的戾气所引起的疾病,建立了新的病因说,采用了新的方剂,创立了温病学说,从而解决了温病的治疗难题。

2.4 增进了大众健康

中医药学有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其养生观博大高远。中医药学的养生理论非常丰富,诸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内调精神、外避邪气等等。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泽育下,中华民族得以健康地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发祥远古,博大精深,是人民的信赖保护了中医药的生存。人民信赖中医药,中医药也必将继续为人民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为惠及13亿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3 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

中医药作为医学科学,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所独具的特色,包括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和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并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

3.1 理念先进

⑴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医乃人学”,集中表达了中医药学是关乎人之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学问,是治病助人的学问。《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认为人乃万物之灵,最为宝贵,对人和人的生命必须尊重。中医药学的最高宗旨,就是要尊重每一个病人,要以病人为中心,爱惜每一个病人的生命。所以,《灵枢·师传》认为医学的目标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⑵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

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3.2 方法灵活

中医药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就是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诊疗。中医药学认为,不同的人有相同的病,不同的病有相同的证,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存在于多种病中。因此在治疗上,病异证同者,其治亦同;病同证异者,其治亦异。由此可见,中医药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就是因证而异的治疗方法,说明了辨证论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3.3 手段独特

中医药学的防治手段非常丰富,包括中药、针刺、刺络、推拿、整脊、点穴、艾灸、拔罐、刮痧、药熏、药浴……等等。这些防治手段都是中国历代医家创造发明的,并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而证明有效的,因此,也是我国特有的防治手段。

3.4 安全环保

中医治病用的中药,基本上属于绿色药品;中医所采用的非药物疗法,如针刺、刺络、推拿、整脊、点穴、艾灸、拔罐、刮痧等,不仅独具特色,而且还是绿色医学中的一枝奇葩。中医药学的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安全系数很高,而且没有环境之害,因此属于绿色医学的范畴。目前,发达国家已对我国中医所采用的这些绿色疗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中医药的绿色疗法治疗疾病。

4 中医药学的发展困境

4.1 废医逆流的影响

1914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难兼采”为由,“决意废弃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南京政府以“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开展”为由,通过了《废止旧医案》。因为这些行为违背民心,所以终究未能得逞。

新中国建立后,在南京政府时期就提出废止中医案的主要人物余云岫再次发表废止中医的观点,使当时的卫生部作出了中医不能进入医院的规定。由于毛泽东主席对此予以严厉批评,才使中医药得以生存与延续。

近年来,有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如从事物理工作的某某某、从事哲学教学的某某某等人在媒体上又煽动取消中医,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医药在近百年来经历了不少坎坷与磨难。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依赖、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也不可能被消灭。

4.2 以药养医的影响

近些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地方政府的卫生投入仍然较少。由于中医医院建院晚、起步迟、底子薄,作为中医医院重要经济来源的院内中药制剂的使用又受到严格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中医医院的困境就特别突出。

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只好“以药养医”。由于采用西医的方法检测与治疗所获利润较高,所以某些医院默许医生使用西医的方法检测与治疗,从而制约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影响了中医药阵地的扩展。

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及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就成为医院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医药的收费低廉,因此从事中医药者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其结果是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中医西化、设施落后、发展受阻。

4.3 药品质量的影响

⑴假冒伪劣不少 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想方设法造假贩假,其常用手段:一是掺入杂物,如在冬虫夏草、海马体内插入铁丝、灌入泥浆等;二是以假充真,如用薏苡仁冒充贝母、用小米染色冒充菟丝子、用麻薯或土豆冒充天麻、用菊科红花冒充藏红花,用亚香棒虫草冒充冬虫夏草,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鹿茸等。由于药系假冒伪劣,自然影响疗效。

⑵地道药材难觅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其品质佳、疗效好。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地道药材的产量严重减少,临床上多以非地道药材代替地道药材。由于难觅地道药材,自然影响疗效。

⑶适时采收不多 大多数中药材在其生长和发育的各个时期中,由于所含营养物质及有效成分的不同,直接影响药效的强弱。俗话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充分说明了适时采收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野生药材,因其争相提前采收,故适时采收的很少。由于药非适时采收,自然影响疗效。

⑷遵法炮制不够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如制附子如果炮制不到位就会使人中毒,制何首乌如果炮制不到位就会引起腹泻,可见遵法炮制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节约辅料,谋取暴利,如炒白术不是用麦麸炒,而是用锯末熏黄;何首乌、熟地黄等不是用酒蒸,而是用色素加胶汁染色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降低了中医的疗效、影响了中医的声誉、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4.4 不实媒体的影响

社会上某些门店、诊所、门诊、医院的非中医药人员从事中医药的保健、美容、治疗工作,为了吸引患者竟打着中医药的旗号在媒体上胡乱宣传,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社会形象、败坏了中医药的社会声誉。

日本人研究小柴胡汤能治疗肝炎,就不辨证地长期使用而致人死亡,即所谓的“小柴胡汤事件”,日本的汉方制剂产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的个别媒体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频发报道,在国内民众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上世纪90年代,比利时有人服用减肥药“苗条丸”后肾脏受损,比利时的一家研究机构认为是马兜铃酸中毒所致。一些媒体便以“马兜铃酸肾病”为题进行报道。其后,英国发现两例因服用含马兜铃酸的植物药引起的肾衰竭病例,便将其称为“中草药肾病”。自此之后,“中草药肾病”的标题时而见诸国内媒体,给人的错觉是“中草药肾病”满天下。

中药的安全性是经过长期临床检验的,只要使用正确,一般不会产生危害。上述情况的发生,都是医生不识药性、不辨证候所造成的恶果,也就是说“药之害在医而不在药”。

5 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

5.1 任重道远

⑴认真继承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因此,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当前主要是应认真继承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认真继承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创造出来的丰富经验。

⑵保持特色 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因此,保持中医药固有的特色是巩固中医药阵地、扩大中医药市场的根本保证。

⑶发挥优势 没有优势就没有生命。因此,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心身同调、治未病、个体化诊疗以及在亚疾病、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原因不明性疾病、病因复杂性疾病等方面的治疗优势,是保证中医药这棵生命之树常青的重要方法。

⑷坚持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中医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的。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5.2 前景乐观

尽管中医药在近百年来历尽艰辛,但由于有了民众的信赖和需求、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中医药的前景乐观

⑴续有传人 中医药高校招生规模较为稳定,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逐渐增多,国际上信赖中医药的人逐渐增多,国际上立法认可中医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因此,中医药的传承必将继续。

⑵时有发展 总体来讲,与新中国建立初期比较,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更加广泛,中医药院校招生数量显着扩大,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中医医院病床数量显著增加,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中医药研究生从无到有,中医药的新制剂显著增加,中医医院诊疗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因此,中医药的发展必将继续。

⑶代有创新 中医药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因此不可能天天推陈出新。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医药还是有不少理论创新,如“气络血络”、“毒损脑络”、“微型癥瘕”、“脏虚络痹”、“肝实肾虚”……等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大大提高了中医的临床诊疗效果。因此,中医药的创新必将继续。

⑷百世流芳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正在改变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优势创造了机会。

应该认识到,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发展后劲的就是中医药学。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将会流芳百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