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先生一辈子读书无数,他饱读先秦圣贤之书,深受儒家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敬人爱人,敦厚诚实,谦虚礼让,无欲无求,是我们道德上学习的楷模。
先生常以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思想教育我们。先生就是敬人爱人的典范。
对待同辈同道,他尊敬礼让,谦虚诚恳,从不在人前议论他人,因而深受同辈的敬重。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相互尊重,探讨学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渡舟教授曾高度评价李培生先生是“满腹道德文章”。先生与与同时代的几位伤寒学家,如袁家玑先生、李克绍先生、陈亦人先生等,亦私交甚笃。
对待晚辈及学生,他循循善诱,爱护帮助。记得留校之始,我对《伤寒论》教学颇感困惑,先生将他的讲稿全部借给我,又让我全程聆听他的讲课,使我的授课水平提高很快,得以胜任各个层次的工作,受到学生的好评。由于我初涉中医,文学功底又不深,写文章成了一大难题。先生这时鼓励我说:“写文章没有什么诀窍,多写自然能写好。”在他的鼓励下,我勤写勤练,终于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并很快掌握了中医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当我取得一些成绩,有些飘飘然之时,先生及时告诫我“凡事不能锋芒太露”。先生的话使我警醒,促我谨慎。当我在事业上不顺利,心情浮躁之时,先生又及时开导我,要“大器晚成”,使我能认定目标,埋头学问。在先生去世前三天,我去看望他,当时先生已以不能坐起,却挣扎着坐起,与我谈话。先生就是这样以礼待人,直到他临终前亦是如此,真使我们无比感动和感慨。可以说,凡是接触过先生的人,无不为他的人品所折服,无不对他由衷地尊敬之。
先生对待病人,充满了仁爱之心。不论是贫贱富贵,男女老幼,皆竭诚为他们服务。在先生93岁高龄时,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先生列入全国100名亟待抢救的名列老中医。先生此时身体已很虚弱,仍坚持每周半天门诊。由于先生年老体弱多病,不能久坐,故门诊部限号应诊。但许多病人都慕名而来,先生经常拖着病痛之躯,每次坚持将病人看完,往往要看限号一倍以上的病人,有时甚至看到下午。
先生对培养学生更是殚精竭虑。他在给本科生及研究生讲课时,备课极其认真,尽管身体不好,但讲起课来精神十足,极有影响及感染力,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是两届卫生部主办的全国伤寒师资班的主讲,先生以其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博得了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在给第二届伤寒师资班的讲课时,先生因劳累过度,突发面瘫,学校领导及学员们劝他休息,他却拄着拐杖,坚持上完他应上的课程,使全国学员深受感动。
学生一辈子潜心学问,生活俭朴,但在国家大事上却从不含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先生就拄着拐杖到居委会给灾区捐款3000元,在我校传为美谈。
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圣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能利万物而不争。”先生就是那上善之人,他就像那河海之水,以博大的胸怀及精深的学问,教育和影响着学生,以精湛的医术泽福病人,以不朽的形象影响后世。他给社会,尤其医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却无欲无求。他的精神常在,他的风范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