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5岁。
初诊:2007年7月3日。
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8年余。
现病史:发作时胃脘部有烧灼感,食后有饱胀感,常自服三九胃泰、胃炎胶囊等,服药症状可稍缓解,但停药后复发。刻诊见:大便稀溏日2-3次,舌质红暗,苔黄微腻,脉弦细。
实验室检查:曾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查HP阳性。组织细胞学检查: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胃腺体减少≥2/3。
辨证:脾胃失和,湿浊中阻。
治法:调和脾胃,行气化湿。
处方:法夏10g,黄连8g,黄芩10g,乌贼骨15g,枳实15g,川厚朴12g,陈皮络各10g,佛手10g,香橼皮10g,山楂15g,鸡内金15g,砂仁10g,丹参15g,赤白芍各15g,藿香15g,炙甘草8g。七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但大便次数仍较多,舌质红偏暗,脉弦细。守上方加马齿苋30g,大腹皮15g,七剂,水煎服,日1剂。后守原方随症加减继服2月诸症消失。胃镜复查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查HP阴性;组织细胞学检查示:轻度肠上皮化生,胃腺体减少小于1/3。嘱停药观察,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本病属中医胃痛范畴。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内伤,以致脾胃虚寒,脾虚失运,六淫七情之致病因子乘虚侵犯中土,或为寒热互结,或为湿热内蕴,或为肝木克土,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运化失司。复因本病病情缠绵,经久难愈,久病入络,胃络淤滞而发展为本病。治疗以和中降逆,益气养胃为主。本案所拟方中,以半夏辛苦为君,散寒消痞和阴,协调脾胃升降;黄芩、黄连苦寒为辅,苦寒泻热和阳;佛手、香橼皮、藿香、砂仁理气和中,化湿行气;乌贼骨制酸止痛;枳实、厚朴、陈皮络行气消痞;山楂、鸡内金健脾消食;丹参、赤白芍养血活血;炙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故用于本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