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提出9个方面33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网推出“《若干举措》中的任务清单”系列报道,通过“文件提要+微镜头”,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示各单位全面深化改革、实干争先的好经验、好做法。
文件提要
《若干举措》改革举措二“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举措七“深化资源开发调配和使用效率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分别提出:
●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培育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
●实施“时珍名师名医名家培养工程”。分层分类培育教学名师、名医和中青年科学家。培育“荆楚大先生”“荆楚好老师”。
微镜头
今年7月,在由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青教赛”)中,我校针灸骨伤学院教师王雅媛、医学人文学院教师何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璐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脱颖而出,分获医科组一等奖第一名、文科组二等奖、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三等奖。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参赛教师对教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教学艺术的孜孜以求,更是学校以赛促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能力的集中体现。
精雕细琢 于方寸讲台见真章
青教赛分为“教学设计、现场教学、教学反思”三个环节,全面考察教师教学能力。选手需提前提交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现场随机抽取一个教学节段进行20分钟模拟授课,并撰写5分钟教学反思。回顾比赛现场,三位教师虽学科各异,但都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与创新的活力。
对王雅媛而言,20分钟的节段教学是一场“做减法”的艺术。她参赛的《针灸学》教材绪论“近代针灸的对外传播”知识点繁杂。如何通过历史事件构建起学生的专业自信以及对针灸学科学性的认可,是教学的重难点。为此,王雅媛重新梳理近代针灸对外传播的重要事件,以“疗效-机制-规范”的科学路径重构内容,用“针灸如何突破文化壁垒”等核心问题串联起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科价值;同时创新引入AI助教实时捕捉讨论观点,运用BOPPPS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无缝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王雅媛备赛现场
何潇将青教赛视为指引教学方向的“指南”。她教授的《医古文》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的语言工具课。在备赛中,她深入思考如何让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医学生的临床实践需求,通过精选医籍文献,将BOPPPS教学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传统语言学、古典文献学理论解读古医籍,提升学生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力、对古典学术方法的运用能力,推动传统医道的守正创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反思,将备赛与日常教学提升紧密结合,让古老的《医古文》焕发出服务现代医学教育的实用价值与生命力。

何潇备赛现场
张璐从确定参赛目标起,就进行针对性学习和高强度训练,如研究历年青教赛视频、钻研课件、和教研室一起磨课等。“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读思政专业书,还要跨专业学习,勤写教案,把自己化为海绵去吸取不同的经验,找准定位、挖掘特色,关键时刻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灵感。”她依托交叉学科背景,深挖哲学、法学、政治学等理论资源,夯实学理根基;灵活运用影视梗、流行语等元素“翻译”抽象理论,使课堂兼具趣味与深度;引导学生从身边场景和日常经历出发理解理论、引发共鸣。在她看来,对教学的诚心与拙劲,是克服备赛时间紧、任务重困难的关键。

张璐备赛现场
众智合力 构筑坚强备赛后盾
荣誉的取得,绝非一人之功、一日之功。在采访中,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她们能够心无旁骛、坚持到底的关键。
系统化的制度保障是坚实基础。学校高度重视,建立“校院两级选拔+专项培育”机制,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青教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竞赛,构建全流程培育体系。为备战此次比赛,多部门联动协同,各学院精心筹备,职能部门深入参赛学院调研,了解选手备赛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困难,为选手营造良好的备赛环境。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水平,学校组织历届青教赛获奖教师成立指导组,对选手参赛材料、现场授课等反复打磨,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来校进行“一对一”辅导,助力选手梳理思路、优化细节,全方位提升竞赛水平。
专业化的团队协作是核心支撑。王雅媛在针灸骨伤学院专家组和教研室团队的帮助下反复打磨节段,从内容逻辑到时间分配,甚至教学语言的精准性都得到了细致指导。医学人文学院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团队,对何潇的课程结构、教学素材、语速神态等进行全方位雕琢。当她备赛遇到瓶颈时,教研室同事群策群力为她打开了“出土医籍文献”等新的选题思路。张璐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为她量身定制备赛方案,更通过集体磨课给予全方位支持。学院的鼓励式训练与同事们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成为三位老师最坚实的后盾。
行稳致远 沉淀思考赋能未来
“教学不是孤军奋战。”经历比赛的淬炼,三位教师在一同备赛的过程中,彼此对教学极致的追求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对方,由此对教学有了更深的体悟。
尽管比赛只需准备20个教学节段,王雅媛实际打磨了27个,只为呈现最精彩的节段。张璐回忆,备赛期间“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就连走路吃饭也在思考教学设计。过程虽然辛苦,但确实有很大的收获。”何潇表示,认真对待每一堂日常课,注重积累与反思,是进步的根本。
“比赛确实有竞争压力,但它更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王雅媛坦言,自己没有把过多精力放在“必须获奖”的执念上,而是专注于如何把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好、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这种心态让她在比赛中保持平和坚定,发挥得更加从容。何潇将比赛视为一场“取经之行”,其意义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最终目的是将收获回归课堂,化为启迪学生的光与热。张璐则表示,未来将力求把教学热情转化为教研成果,在新的跑道上继续前行。
一次比赛,一次蜕变。三位青年教师的故事,正是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动缩影。她们以匠心守望初心,用热爱与奋斗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必将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潜心教学,共同谱写学校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部分内容来源:校工会 人事处 教务处
针灸骨伤学院 医学人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