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提出9个方面33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湖北中医药大学官微推出“《若干举措》中的任务清单”系列报道,通过“文件提要+微镜头”,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示各单位全面深化改革、实干争先的好经验、好做法。
文件提要
《若干举措》改革举措三“深化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改革举措七“深化资源开发调配和使用效率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分别提出:
●建强建优“大平台”。推进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
●完善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推进公共用房和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调配。
微镜头
2024年底,学校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改造,正式落成。该中心建筑面积9665平方米,作为学校整合资源、集聚力量、突出需求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建设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开放共享科研平台,为学校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多元化平台 助力科研
科技创新中心按照“公共平台”+“专业平台”模式和“一体两翼”布局,设有中药智造技术平台、多模态成像平台、现代生物技术平台、分析测试平台和多组学研究平台五大平台。其中,中药智造技术平台包括实验样品准备室、中药流体技术研究室、中药粉体技术研究室和中药发酵研究室;多模态成像平台包括CT成像室、显微成像室、电镜分析室和荧光成像室;现代生物技术平台包括食品与营养研究室、分子生物研究室、细胞与生化研究室和细胞间;分析测试平台包括光谱分析室、质谱分析室、色谱分析室和多组学研究中心。拥有超高分辨显微镜、Micro-CT、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80台套,总价值超过1.6亿元。同时,依托学校智慧资产管理平台和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形成了“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公共平台仪器设备将在10月中旬将全部开放。
“平台不仅提供了顶尖的设备,更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操作培训与应用支持,双管齐下有效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度与进度。”基础医学院教师程瑛说。

科研平台空间规划一览图
智能化管理 提升效率
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搭建了实验室全域覆盖的数字化网络管理体系。师生可通过智能电子门牌系统和大型仪器设备智能电控终端,实现仪器状态实时监测、权限分级管控与数据动态追踪。通过智慧实验室平台网站或智慧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可轻松查询设备状态、在线预约使用大型仪器、完成费用核对与扣费,享受“一键预约、智能授权、云端结算”的便捷服务。
“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公共细胞房设备的高度稳定性是最令我安心的一点。”2024级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田泽肸说,无论是培养箱的温湿度控制、CO₂浓度的维持,还是移液器的精准度,都稳定可控。设备有专人定期校准、保养与维护,降低了因仪器偏差导致的实验风险,为科研探索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同时,中心还建设了智能危化品暂存间,实现危化品二维码跟踪管理和智能称量与存取。建设了学校首个实验室废水处理装置,实现了实验室监控全覆盖,为实验室绿色、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规范化服务 促进创新
药学院博士后李金鑫在学校度过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11年时光。走进如今的科技创新中心,他最直观的感受是规范与严谨。
“规范的仪器管理流程、严谨的实验操作要求,每一处细节都让我对检测数据的精准度充满信心。”李金鑫说,作为一名常在科技创新中心与GC-MS、ICP-MS等化学分析仪器打交道的科研人,公共平台于自己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平台,更是一个托举着科研探索、助力突破难题的坚实后盾。
科技创新中心将进一步以系统化的科研链条、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和开放化的服务机制,持续推动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高地、高端人才的汇聚平台和多学科交融的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