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工 |  校友 |  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谋划2025】⑬|改革·大家谈:深化荆楚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 提升传承传播能力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6日 20:48     作者:     来源:      阅读:[]     编辑:胡丹萍 陈依

本网讯 “谋划2025”专栏本期“改革·大家谈”聚焦改革举措六:深化荆楚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传承传播能力。

党委宣传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力深化中医药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影响力,为建设特色鲜明一流中医药大学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一是扎根荆楚,厚植文化基因的“根与魂”。结合开学季、迎新季、校庆日等时间节点,围绕时珍精神、中医药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与校训校史、大学文化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聚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通过新媒体搭建“中医药微课堂”,对中医药特色体育、美育、劳育等进行深度报道。开展“口述校史”活动,丰富思政素材库和校园文化记忆。从“根脉性”“标识性”“现代性”三大维度,讲好中医药故事,引导师生读懂中医药大学历史,读懂荆楚中医药文化。

二是创新转化,激活文化传播的“时与势”。以获批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为契机,建设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用好建好“百校千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文化+”融合创新,拓展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加大名医名师名家等典型宣传力度,打造系列中医药养生科普精品宣传内容。联合相关部门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开发、培育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创精品。组织参加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

三是赋能发展,彰显文化引领的“为与效”。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联系,推进中医药科普宣讲专家库建设,组织参加上级大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及主流媒体中医药科普节目录制,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打造“时珍薪火”中医药文化学生志愿宣讲队,突出“项目化”“育人化”“体验化”“开放化”,精心设计校园文化研学线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惠民实效和影响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开展校级文明单位评选,积极推动创建“文明校园”向建设“校园文明”转变,全力争创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生工作部:结合开学季等文化育人关键节点,构建“思想引领-互动体验-环境浸润”三维文化认同体系。一是强化文化价值引领,在“开学第一课”中开设“国医大师讲堂”,邀请中医名师结合自身从医经历诠释“大医精诚”精神内核,引导学生从文化认知升华为价值认同,筑牢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信念根基。二是深化文化互动参与机制,举办“中医药文化特色成果展”活动,弘扬时珍精神,让学生及家长体验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现代价值。三是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场景,依托中药标本馆、人体标本馆、校史馆等场馆资源,通过实物展陈、现场讲解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学科发展脉络。通过多维文化育人,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担当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

校团委:一是强化第二课堂全面重构,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办好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节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加强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打造一批中医药元素IP与具有时珍特色的荆楚中医药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创作推出一批兼具思想性和青年吸引力的文化精品。二是围绕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实施美育浸润计划,每年重点培育2-3个精品项目。打造“学术性”“研究式”“课题型”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组织专家学者和学生团队深入中小学、社区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主动参与构建育人新范式。三是进一步整合全校文创资源和平台,拓展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校地、校医交流合作,推动成立学校文创中心,培育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文创项目,服务支持更多项目落地孵化。四是创新思想政治引领项目载体,系统推进“悦学习跃青春”品牌建设,持续推进“青年大学习”,推动全面融入“五育”协同育人机制,参与学校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同行机制,培育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想政治引领项目。

科发院:依托湖北时珍实验室,加强李时珍文化研究,将李时珍养生理念和形态具象化,构建“李时珍文库”。

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古典文献研究范式,系统梳理归纳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的研究著作《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及《本草纲目》等经典中的养生理念,构建时珍养生文化研究数据库(公开可查询)。

二是积极探索通过文化培训、影视制作、新媒体传播等形式,促进中医启蒙教育(中小学科普推广)、中医经典与临床、中医养生与大众健康等有机结合的中医药知识传播新途径、新方法,加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动中医药非遗文化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湖北省中药资源及文化大省优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助力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是以李时珍文化为主题,应用光影技术深度提取和活化李时珍养生文化思想,进行现代文字和影像现代解读。推动《本草纲目》图鉴(英文版)编译实施。

四是运用文献调研、经典医案隐性知识分析、名老中医团队深度访谈等方式,构建李时珍医药文献与文化全文数据知识图谱,梳理李时珍文献《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中有关衰老和老年病相关知识体系,提炼延缓衰老和养生长寿等学术思想要点,建立老年健康相关的中医经典知识挖掘系统。

后勤管理处:中医药文化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后勤管理处将以“药香校园”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一是加速推进“百草园”项目建设。秉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2025年完成“百草园”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以黄家湖校区生态广场、图书馆为核心区,向南北、东西方位延伸,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特点,以湖北道地中药材种类为主,结合黄家湖校区的绿化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阶段分区域开展种植。通过精心选种、科学布局及专业种植养护,致力于打造集观赏价值、教学、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基地。

二是营造药香弥漫的校园氛围。在校园内中草药植物种植区域,设置中草药植物品种信息标识,介绍中草药名称、功效、历史典故等内容。积极与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策划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药香校园”主题活动。如组织师生参与中草药种植活动,让大家体验从播种到养护的全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合作渠道。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开展多元化合作。精心做好项目的整体规划与详细的进度计划,采取分区域分阶段投入的策略,根据不同绿化区域的特点开展种植,逐步充实建设内容。

图书馆:在东璧斋建设中医药典籍陈列馆,打造集参观、展览、沉浸式体验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数字人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基地。进一步梳理中医药学的知识逻辑,结合文献藏品与空间布局,以“典籍”“生命”“疾病”“养生”“本草”为主线,展示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古籍版本形制,中医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对人体生命与健康、疾病的认知,对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健康理念和在起居、饮食、运动、精神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本草典籍、药材炮制、临床组方和制剂的中药治病疗法等内容,展示湖北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举措和成就。典籍馆旨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融合公共教育、志愿者讲解、古籍修复与传拓实践等德育、智育、美育内容,面向师生医护员工和社会大众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

医学人文学院:一是以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医药)、李时珍医药文化所等科研平台为抓手,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精髓,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助推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二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医药科普和文化传播工作。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活动‌。持续深化“中医药文化进媒体、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系列活动,推动中医药知识普及,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

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以“学习提能促发展”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建强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提升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实践能力。

四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品牌,丰富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办好“杏林国学讲坛”,组织选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说医解药大赛”等赛事作品,聚焦“普通话+中医药文化”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是推进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大力宣传和践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精神。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围绕培养模式、课程群建设、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多元并举的特色课程群。

外国语学院:以“外语+”为桥梁,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书写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一是着力构建数字时代的“本草记忆”。《本草纲目》中英双语语料库首期已完成70万字汉英双语对照文本信息,二期工程聚焦荆楚道地药材专题,新增5000条结构化语料,开发AI辅助翻译插件。用好虚拟仿真实验室,依托VR中医药体验培养跨境推广专员在“一带一路”电商平台用多语种讲述本草故事。探索与翻译科技公司共建数字化实验室,上线术语云端共享平台,为附属医院和中医药企业提供知识服务。二是着力打造知行合一的“文化生态”。在课程中嵌入术语校勘实践,依托AI翻译工作坊开展术语校验竞赛等,让人文精神与技术工具深度碰撞。三是着力编织中医药出海的“经纬网络”。积极申报省级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将劲牌、健民药业等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让学生在“中药材国际营销文案翻译”赛道的创作成果直接服务产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全球化传播的同频共振。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术研究上,坚持中医药特色科研,培育高级别中医药特色创新成果。围绕“两个结合”开展中医药特色思政教育。筹备召开“两个结合”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学术会议。在课程建设上,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培育建设中医药特色思政课程和教学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思政教育和中医药文化兼通的交叉性人才。




上一条:学校召开科研项目结题专项工作推进会

下一条:谋发展、聚共识、鼓干劲!学校两代会代表这样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