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我校中医药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中科院1区)上连续发表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学校为唯一署名单位。团队负责人刘洪涛教授聚焦生命健康与中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带领团队狠抓高水平科研工作,以“中药微生物组学”创新概念深度挖掘中药多糖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核酸和小分子可视化检测技术开发,不断夯实中药产业链的创新基础,建设成效正逐步显现。
一是构建标准化中药多糖纯化及解析体系。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结构差异大,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药理活性,但其构效关系不清成为限制黄芪多糖产业应用的重要瓶颈。团队采用自制色谱柱分离纯化了两种均一黄芪多糖(APS-A1和APS-B1),通过HPGPC、HPLC、UV-Vis、FT-IR、甲基化分析、GC-MS和NMR光谱等一系列技术解析其结构,基于RAW264.7细胞模型发现了二者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差别,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Top,IF=8.03,DOI:10.1016/j.ijbiomac.2023.124386),文章先后被“食品加”、“药用植物研究前沿”、“如沐风科研”等多个科研微信公众号报道。该工作标志着团队建立了涵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活性评价、构效研究的标准化中药多糖研究体系,为持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APS-A1和APS-B1的化学结构解析
二是积极探索中药多糖的菌群调控机制。黄芪多糖具有免疫刺激作用,但黄芪多糖分子量大、难以入血直接发挥作用,肠道菌群在其作用机制中的关系尚不明了。研究首次证实了肠道菌群在APS增强免疫反应中和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种天然免疫刺激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研究成果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Top,IF=8.03,DOI:10.1016/j.ijbiomac.2023.124789)接收,即将刊出。
黄芪多糖提升小鼠免疫的作用机制
三是开发新型免标记等离子体显色传感技术。无标记的等离子体传感器的靶标有限,难以用于众多生物标志分子检测。项目基于天然巯基化合物半胱氨酸对金纳米的诱导变色作用,结合HRP辅助的TMB氧化还原催化反应构建了一种可快速、灵敏、特异地识别H2O2的金纳米等离子体传感体系(TreHOAuC)。论文偶联胆固醇氧化酶和TreHOAuC体系,实现了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检测,可显著区分高脂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胆固醇水平。TreHOAuC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好、适用范围广,为H2O2和其他生物小分子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中科院一区Top,IF=9.221,DOI:10.1016/j.snb.2023.133893),文章被“NANO学术”微信公众号报道。
TreHOAuC检测原理图
四是开发多指标新冠病毒等温核酸扩增方法。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不依赖变温设备,但其严重假阳性问题限制了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的实际应用。论文开发了一种三靶RT-LAMP方法,设计优化了三组RT-LAMP特异性引物,60分钟内精确鉴定咽拭子标本,基于“Two-in-three”的判定原则大幅降低假阳性概率,可用于新冠病毒突变菌株的双信号、多靶点的灵敏检测,有望用于高变异性病毒的携带者筛查。研究成果发表于《Analytica Chimica Acta》(中科院一区Top,IF=6.911,DOI:10.1016/j.aca.2023.341146)。
三靶标RT-LAMP检测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