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干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记者:请您概括介绍下今年成功申报的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主题及大致内容。
今年申报的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要围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史实开展研究,并总结发展经验。
记者:此次项目成功申报,您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学校、科技处社科办公室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项目申报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保障。二是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学界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三是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开展相关研究,精心构思打磨申报文本。
记者:您认为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侧重点是什么?可否结合您的项目申报经历,从选题思路、申报准备、标书制作等方面分享经验和心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同为人文社科类高级别项目,差异不大。如果说侧重点,相较而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更侧重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项目较多倾向于支持基础研究。
申报这类基金项目首先选题要新,要立足学术前沿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次准备要足,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再次标书要精,标书一定要重点突出,创新突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记者:项目申报获批离不开团队工作积累,您和团队成员如何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您认为团队运转和管理中,什么最重要?
每个项目背后都是团队的力量。本项目立项得到科技处社科办公室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学缘结构,能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视角、多学科角度展开思考讨论,对项目研究启发很大。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至关重要。
记者:您认为青年教师应如何乘势而上,提高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命中率?
近年来,我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不断提升,也让我们备受鼓舞。青年教师对学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尽早确定研究方向,持续开展研究,积累一定研究基础,同时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中找到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契合点。
记者:工作中您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但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可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思考,可以成为科研创新的灵感来源,促进科研创新。内容创新是教学创新的根本,而内容创新的主要途径就是将科研创新成果融入教学。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我尝试将教学创新与科研创新相结合,力求实现教学与科研双向激发、共同发展。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在当前顶压奋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您认为作为人文社科学科教师、科研工作者,应如何为学校加快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人文社科学科教师,应立足专业、聚焦主业,运用人文社科专业特长,充分挖掘阐释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将研究主体与学校实际相结合。这样既能实现专业价值,也能为学校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